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新闻动态

让理论宣讲“生根发芽”

发布日期:2025-03-24 09:47 【字体:
  要让理论宣讲真正扎根群众生活,需突破“单向灌输”的窠臼,构建“需求—场景—互动”的立体传播生态。通过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叙事,让政策理论宣讲既有泥土气息又具时代活力,实现从“声入耳”到“情入心”的跨越。 
语言破壁
构建有温度的话语体系

  一是提炼群众语言基因库,将“政策文本”转译为“生活剧本”,群众爱听什么,我们就讲什么。避免照本宣科,可以运用方言俚语、谚语歇后语构建话语体系,将政策术语、“官话套话”转化为通俗易懂的“百姓话”。

  二是创设情感连接点,通过“三问工作法”捕捉群众关切。宣讲时注重用百姓身边案例搭建共情桥梁,或通过宣讲员本身和听众之间建立连接,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,增强亲和力。  

  例如,2024年清明期间,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拍摄制作《7岁男孩给烈士父亲写信》视频,通过记录英烈遗腹子长大后的所做所想,引发网友共鸣和热议,获国防科技大学回应,并先后被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中国退役军人、“学习强国”、中国青年报、“人民陆军”“东部战区”等军地主流媒体转载报道,视频观看人数近1000万人次,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烈的氛围。  

形式破圈
打造多维立体传播场域

  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宣讲场合和宣讲对象常讲常新,丰富宣讲手段,创新内容形式。

  一是文化符号活化工程,将地方非遗、民俗艺术发展为宣讲媒介,将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宣讲载体,让理论附着于文化肌理。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的地铁“双拥号”专线流动的双拥宣传阵地,短时间内获全网数十万关注点赞,吸引军迷们前往打卡。  

  二是科技赋能沉浸体验,利用数字化与沉浸式体验,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。例如可以构建“5G+VR”政策实验室,通过虚拟场景模拟惠民政策效果;开发“政策沙盘游戏”,让群众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乡村振兴规划。

需求破题
构建精准滴灌服务体系

  一是构建分众化宣讲矩阵,按需定制“宣讲菜单”,例如在面向老年人的“银龄课堂”中结合中医养生讲座解读医养结合政策、在面向青少年的“青苗学堂”中通过研学实践解析“双减”政策内涵、在新业态驿站开展灵活就业保障政策微宣讲。

  2024年10月,在厦门解放75周年之际,厦门市烈保中心联合青少年宫红领巾讲习团发布了《1949.10.17》说唱MV,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讲解放厦门战役故事,弘扬英烈精神,获新华社转发,当天浏览量突破150万。  

  二是尝试场景化渗透策略,让宣讲深入基层一线,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搬到田间、工厂、驿站、公园、街头巷尾,例如在春耕现场解读农机补贴,在社区广场结合广场舞教学普及全民健身政策,实现“政策宣讲+民生服务”场景融合。

参与破界
构建双向赋能传播生态

  一是打造“百姓宣讲共同体”,宣讲一方面要坚持“视野”向上,做好大政方针宣传,另一方面要坚持“笔端”向下,让基层工作、故事成为主角,让宣讲对象、宣传主体沉浸式广泛参与其中,通过互动式宣讲提升参与感,杜绝自说自话、过分拔高造成亲和力不足,提升代入感。吸纳本土宣讲力量,培育“社区政策翻译官”“乡村故事讲述者”等民间宣讲力量,让菜场摊主、快递小哥都能成为政策“传声筒”,把“独唱模式”升级为“齐声合唱”。例如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新媒体垂直化和“退役军人”群体传播特点,顺势而为,深耕细作,为老兵搭建“‘一鹭先锋’志愿服务队”“国防教育宣讲团”“英烈精神宣讲团”等平台,强化正能量群体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联动传播。

  二是创设参与式议事平台,例如在社区泡茶点设立民生茶馆,让居民边喝茶边讨论老旧小区改造,在农村设立田埂议事会,让村民们在劳作间歇商议土地流转政策,在线上设立议事厅,通过弹幕互动实时解答民生关切等等。

  接地气的理论宣讲,本质是构建政策与生活的“意义之网”。理论宣讲“接地气”的核心在于以群众为中心,既要“讲得好”,更要“听得进、用得上”,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“身边事”,结合实践把“沾泥土”“带露珠”“冒热气”的理论政策宣讲带到群众面前,这种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传播实践,正是新时代理论宣讲破茧重生的关键密码。

(作者李凌系厦门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褒扬宣教科科长,本文刊发于《厦门宣传》2025年第2期)